【讲述我的育人故事·第一期】刘志明:坚守爱路报国初心,勇担为国育才使命

我是北京交通大学机电学院的刘志明,1987年从我校铁道车辆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从教34年,党龄34年,如果说每个人都有一个中国梦,那么我的梦想就是:解决掣肘中国铁路发展的科研难题,为交通强国建设培育良才。应该说,多年来我逐梦前行,付出了心血,也有许多收获,在此和大家分享其中的一些体会。

一、坚持以德立身,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

 

俗话说,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教师的影子。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一丝不苟、吃苦耐劳、甘于奉献是我奉行的,也是我想传递给学生,希望学生可以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承、发扬的品质。

多年来,我带领学生瞄准轨道交通安全领域刻苦攻关,始终冲在铁路科研发展的一线。对京沪线夕发朝至提速列车进行结构强度评估试验时,单程测试一次就是十几个小时,我们在监控设备前彻夜不眠十几个小时;大秦线2万吨重载列车结构强度测试,我带领学生在200多辆重载货车的不同断面布置测试设备,来来回回至少十几公里。白天跟车测试,晚上熬夜处理数据是我工作的常态,在带着学生年复一年,不辞辛苦的“5+2”、“白+黑”的过程中,学生们真正感受到什么是求真务实、什么是能想敢干。学生纷纷表示如果没有真正到一线参与线路试验,无法如此真切的体会到试验环境的艰苦,获取宝贵测试数据的不易,更加坚定了在轨道车辆领域脚踏实地、潜心科研的决心。我和我的学生用脚丈量出全国各条铁路线,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进入新世纪以来,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恰逢黄金期,我们的足迹更是遍布每一个开通地铁的城市。34年,我所培养的2650余名学生遍布在国家铁路集团、中车集团、各城市地铁公司等轨道交通一线岗位上,他们吃苦耐劳,兢兢业业的作风,赢得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二、坚持以德立学,做学生学术路上的点灯人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轨道交通领域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我们必须要时刻对标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培养能够解决轨道车辆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型人才。

我承担5门本科生、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是两门国家级一流课程的负责人。在教学工作中,我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专业教学的各环节,让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我时刻铭记和秉承严谨治学、从严执教的学风与教风,从学生论文的选题、试验条件和论文进度,从创新点提炼到论文的最终形成,坚持层层把关,整个培养过程都和学生一起规划研究,每一位学生的答辩展示、投稿论文、参会报告,我都要一页页指导、一次次修改、一句句斟酌,将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科研作风传递给学生,锻炼学生养成科学研究好习惯,拥有解决难题的耐心、恒心和决心。

去年突发的新冠疫情导致很多学生无法到校展开科研工作,当时有些学生对学业、毕业及就业充满了焦虑。为了及时缓解学生的压力,我与每一位学生重新规划研究内容,指导他们如何运用仿真等方法弥补试验,除了用微信和邮箱联系,每周2次组织学生线上讨论,关心学生的学业、就业及心理状态,用真情、真心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很荣幸地陪伴他们走过了一段特殊时期,成为他们成长的坚强后盾。

三、坚持以德施教,做学生奉献祖国的筑梦人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铁路是国家战略性、先导性、关键性重大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大动脉。伟大的事业,面对的困难也是巨大的,也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其中。

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我曾经开了一门网络直播课,讲述《高速列车的昨天今天明天》,我不想当网红,这么多年却坚持担任学校招生宣传顾问,在全国十几所高中开设 “专家进校园”公益讲座,经常是当天去当天赶回,我的想法其实很单纯:要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了解到中国高铁技术,点燃更多有志青年投身中国高铁事业的梦想。

解决轨道车辆关键结构在复杂多变服役环境下的可靠性不仅属于世界性技术难题,而且关系到旅客对高速铁路的信心。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面对这一世界性技术难题,我带领团队勇于创新、顽强拼搏。在科技攻关的过程中,也曾遇到过很多困难与挑战。在对引进的德国西门子高速列车结构可靠性评估时,发现转向架电机吊架的寿命只有130万公里,远达不到要求。但这个结构是西门子的独有技术,最初在同对方技术人员争辩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开始自我怀疑是不是我们的测试结果有误。根据我们团队多年的评估经验,我对我们的评估结果有绝对的自信,事实证明这个结构在跑了120万公里左右就出现了裂纹。西门子来不及研发新结构,我们团队用自己建立的结构可靠性提升技术体系,提出了新结构。该结构立即被西门子购买并已经累计运用到了1000多列动车组上。当时产生自我怀疑的学生后来感慨说:“我真的为自己成为结构疲劳可靠性团队的一员,亲眼见证我国高速列车结构可靠性评估技术已经站在了国际先进地位,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作为人民教师,我深感肩上的责任很重,丝毫不敢松懈。 我们的教师岗位,需要职业坚守;我们的教育事业,需要精尖专家;我们的育人征程,需要硬核担当。教育好一代代学生,把他们培养成真正的强国一代,就是我们在这个岗位上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与使命。我将继续以 “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立德树人,爱岗敬业,教好书、育好人,将这份事业进行到底!

北京交通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园村3号北京交通大学

备案号:BJTUICP备2011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