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0日,25+高校共同体第三期经典研读第二次主题研讨会以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北京交通大学承办,研讨主题为“《道德经》《诗经》中的智慧、唯美与启迪”。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文海涛对研讨活动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倾心指导,并以学员身份全程参加。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王虹英主持,7位老师交流发言,来自全国的教师参会。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彭亚辉做了关于“陶冶情操、诚意正心——学习《道德经》带给我的启迪”为主题的交流发言,他深入阐述这部经典如何向他揭示了诸多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弥补了他在传统文化知识方面的不足,并进一步分享了自己学习《道德经》的方法。彭亚辉强调这部经典不仅帮助他端正心态,陶冶个人情操,更让他学会了虚心向学、谦逊待人。
经济管理学院教师韦桂丽以24字箴言——“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深入解析了《诗经》的精髓,并将之与北京交通大学的校训“知行合一”相联系。将《诗经》中的思想观点融入日常教学中,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更能培养他们内心的正气与品格。她以古琴曲和舞蹈为例,深入探讨了《诗经》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向师生们展示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信。
经济管理学院教师郑凯围绕“学习《道德经》要有理工思维”做了交流发言。他谈到,“学道德经要用理性思维,学诗经要用感性思维”。哲学是科学之科学,而《道德经》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蕴含的科学思想值得现代人深入学习和理解。因此,学习《道德经》时,应借用科学思维方法,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去剖析其哲学内涵和思想精髓。
语言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郭佳分享了“以英语为工具学习《道德经》”的过程与感悟,指出《道德经》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经典,其内容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也有借鉴意义。比如“道可道,非常道”就体现了语言文字本身对于意义表达的制约。2600年前,老子就已经开启了中国人对语言和思维的探索,这确实令人惊叹。在学习《道德经》的过程中,也意识到作为语言与传播学院的老师,对中国国学经典的外译具有不容推卸的责任。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李勇以“道家与儒家之‘道’与‘人’——儒道学习笔记”为题做了交流发言。他提到儒家和道家文化在塑造个人品格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和互补性,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都强调了个人品格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不同途径和方法。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文化精髓,可以更好地塑造品格,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发展。
教师工作部师德建设科科长贠小琴分享了《道德经》对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思维启示。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六个必须坚持”,在《道德经》中都有相应的体现。这也提示我们,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涵养高尚的师德,修身的同时要牢记使命。
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佘高红分享了自己参与两经学习的原因和体会,并深入探讨了“教育与《道德经》《诗经》之间的关系”,强调《道德经》《诗经》体现出的“不言之教”“尊重自然”等价值取向,对当下的教育评估、人才培养都具有启发意义,要以包容和开放的态度面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会议最后,王虹英对从春侠老师、文化在线团队、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和分享交流的老师们表达感谢,并提议从两方面加强。首先是迎难而上,虽然《道德经》《诗经》的学习很富有挑战,但是正如《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所言“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在难事上去坚持,相信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第二是学以修身,正如《道德经》第八十一章所讲,“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希望大家将《道德经》《诗经》的学习感悟,化作爱的关怀去更多的给予他人,从自身做起更多利他。将学习感悟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并以此来影响我们的学生。
北京交通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园村3号北京交通大学
备案号:BJTUICP备20112701